2005年9月7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月饼,承载了太多的“功能”
黄连

  中秋临近,月饼登场。有媒体披露说,今年的月饼“大战”,甚至“战”到了药店,同时连那些原本“出生入死”在车站广场上的“黄牛”也加入了“战斗”,在商场门口倒腾起月饼票来了(据8月31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这小小的月饼,确实“颠倒众生”。
    当然,月饼本身是“无辜”的,上千年来,月饼一直作为人们寄托相思、渴盼团圆的象征,“点缀”着中秋佳节。然而,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,月饼被“赋予”了太多的“期望”——它已经从寄托相思、渴盼团圆的象征,衍化为联络感情,融通关系,乃至被赋予了巧妙地贿送钱财的功能。
    月饼已经不仅仅是月饼。从这块小小圆圆的糕点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社会世相。
    虽然国家明确规定,为创建节约型社会,制止奢侈浪费,今年的月饼必须“瘦身”,简化包装,但是,“肥胖”的月饼,照样粉墨登场,标价高达3千元的月饼仍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宾馆饭店里。3千元的月饼,内中当然不仅仅是月饼了,还有什么,只要你不笨,就能够想像得出。而如果你登门送上一只信封,里面放着3千元钞票,一则你可能不好意思送,二则人家可能也感觉这钞票“烫手”。现在,有月饼这“载体”,彼此也就各安其心了。
    所以,月饼功能的不断衍化,便“顺理成章”了。
    于是,“黄牛”也终于出现了。这也是“顺理成章”的事,所谓应运而生也。
    “黄牛”们当然“无利不起早”。报道说,那些月饼票,“黄牛”们一“批”一“发”之间,差价是非常可观的。但是,即使是差价非常大,如果量小,也未必激得起“黄牛”们“高昂的战斗热情”。可见,月饼票市场——注意:不是月饼市场——之大。而月饼票据说是“奥妙无穷”的,得到了月饼票的人,可以不要月饼而直接换回那票——钞票。这可就比送月饼更“人性化”了,送月饼到底还要登门,还要拎着那个劳什子,而这些,听说已经是颇为“犯忌”了,节前节后你登人家领导家的门,还拎着这许多东西,别人看到了像什么样子?你不顾虑自己的形象,总还得考虑领导的形象。所以,月饼票便“横空出世”,那薄薄的一张纸,一送一收之间,那真叫“无迹而寻”。
    其实,那些“打游击”的“黄牛”还只是小巫,你只要看看路边街角那些回收礼品的摊子,就可以想像,礼品市场该有多大,中秋到了,他们的生意也开始兴隆了。月饼他们当然是不收的,但月饼仅仅是载体,附着在月饼身上的才是大家关心的。
    所以,说到底,要治理月饼问题,仅仅从月饼下手是无济于事的。这里,也有一个“综合治理”的问题。